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在立陶宛建成五座芯片工厂,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,不光政府信了,
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在立陶宛建成五座芯片工厂,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,不光政府信了,连老百姓都满心期待,当地媒体更是天天喊这会是“立陶宛的黄金机遇”,结果,一场空无一物的梦,还给立陶宛留下一地“烂摊子”。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立陶宛这几年的遭遇,可以说是一堂非常昂贵的现实课,四年前,这个波罗的海小国曾经满心欢喜,以为自己抓住了一个“黄金机遇”。美国和台湾向它许下宏大的承诺,五年内要在立陶宛修建五座芯片工厂,带来数万个高薪工作岗位。这个蓝图听上去无比诱人,不仅政府心动,老百姓也觉得机会来了,媒体更是天天在报道,称这将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,人们憧憬着立陶宛能够一举跨入科技强国的行列,仿佛未来的繁荣已经触手可及。当时的立陶宛,仗着美国的支持,信心格外充足,觉得这是向世界展示自己存在感的最佳机会,于是它做出一个高调的动作,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公然挑衅,踩到了一中原则的红线。立陶宛选择了“押宝”,认为只要背后有美台支撑,就能在经济和外交上双赢,问题在于,这种押注并没有经过冷静的计算,而是一种盲目的幻想。中国的反应来得非常直接,两国外交关系迅速降级到代办级,合作通道基本被掐断,立陶宛此前长期依赖的中国市场瞬间关闭,大量出口订单一夜之间停滞。农产品、机械、医药这些关键产业都受到严重打击,运输环节也受到阻碍,早在关系恶化之前,立陶宛工业界就已经发出过警告,如果真遭到中国制裁,每年可能损失几十亿欧元。事实证明,这并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冲击,与此同时,美国和台湾当初的承诺逐渐显露出虚假的一面。芯片产业是资金密集、技术门槛极高的行业,动辄上亿欧元的投资才可能撑起一条完整的生产线,可台湾方面最初投入的资金只有区区几百万欧元,根本连基础建设都不够。更离谱的是,他们还要求立陶宛先建立一整套新的供电系统作为前提条件,立陶宛本身电力紧张,要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几年时间,这实际上是一个拖延战术。很快,台方干脆撤回投资,承诺中的工厂计划彻底搁浅,美国那边也没有动作,芯片厂只停留在新闻报道和外交辞令里,连影子都没出现。等到立陶宛社会慢慢意识到这一点,伤害已经不可避免,很多人为了等待芯片厂开工,甚至提前辞掉原有工作,指望能进入所谓的高薪岗位,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,失业问题反而更加突出。企业出口受阻,不得不缩减规模,部分企业直接关停,老百姓的生活压力陡增,媒体过去的乐观宣传也变成了讽刺的笑话,所谓的“黄金机遇”,如今看起来只是一个空洞的梦。经济上的挫折很快延伸到政治层面,立陶宛总统不得不公开承认,当初的决策存在错误,不过说法十分巧妙,强调这个决定并没有和他本人充分协商过,总理方面则坚称政策是合理的。两人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,对华政策失败以后,互相推责的意味更加明显,政坛内斗让本就困难的对外关系更加混乱,外交政策像一辆方向盘失控的汽车,没人敢果断踩刹车。更尴尬的是,立陶宛原本寄希望于盟友的支持,但结果远不如预期,美国把大规模芯片投资放在本土,数千亿美元流向了硅谷和本土产业,立陶宛根本没分到半点好处。欧盟表面上替它说话,但真正涉及经济补偿和市场支持时,却选择保持距离,盟友的角色是朋友,不是提款机,更不可能替它的冒险买单,立陶宛最终陷入一种两头落空的局面。军事层面看似安全,实际上也加深了脆弱性,美国和德国的驻军让立陶宛成了北约在东欧的前哨,但这并不代表它能真正掌握安全主动权。对俄罗斯的战略压力始终存在,一旦局势紧张,立陶宛就是最容易被推上前台的“棋子”,这种状态让它的外交空间更加狭窄,自主性不断被削弱。经过四年的折腾,立陶宛从最初的踌躇满志,到今天的低调认错,整个过程像是一部清醒教材,它失去了中国市场,没等来投资工厂,还要承受企业倒闭和民众不满的压力。所谓的高薪岗位和经济转型,最终只留下一个烂摊子,总统承认错误的话语,更多是安抚国内和测试外部反应,但重建信任绝非一句话就能解决。信源:观察者网——立陶宛总统终于意识到错了:不应该允许台湾当局以“台湾”名义设立“代表处”